返回上頁    

  山西行 歷盡雨陰晴

圖/文   黃潔玲

黃水急遽傾湧,黃霧騰空漫天,壺口瀑布的洶湧澎湃叫你目瞪口呆。

        正當我們31雙腿踏足華北平原的土地時,山西太原迎接我們這群南粵來客的,卻是越來越大的雨,我們只能撐著雨傘涉足在這雨打霧漫的晉祠之中,失望與憂慮之情難以言喻;次天在洪洞,我們還得在瀝瀝雨聲中遊罷華夏祖先的發祥地──大槐樹公園;第3天,旅遊巴頂著時大時小的雨,開進陝晉兩省邊界臨汾的壺口瀑布,老天爺終於聊慰我們的失落,雨頃刻收住了,為我們送上「陰霾觀瀑」的景致;第4天在古鎮平遙,亦只能在小雨陪伴下遊走於票號、鏢局與縣衙之間;及至第5天起床,從桐葉與柳枝之間,驚喜地察看到晨曦中的日影──就從這刻開始,我們踏進了晴朗、乾燥與略帶寒氣的旅程,縱情暢遊了五台山、應縣木塔、懸空寺與雲岡石窟等著名勝景,為這次「山西八天文化之旅」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一) 風物誌      

黃水傾湧化霧騰空

     

       清早從臨汾出發,經過兩個多小時車程抵達吉縣,下車後,一道高架公路兩旁的「壺口瀑布」巨型石雕牌坊矗立眼前。進入了瀑布範圍,眼前展現的是開闊的黃河灘頭,中央有一道隨地勢而建、高高低低的石板橋,走了10來分鐘後,便要涉足流潦縱橫、泥沼遍佈的黃泥濕地,再往前深一腳、淺一腳地走上20分鐘左右,壺口瀑布的澎湃與壯觀場面霎時展現眼前,其氣勢教人目瞪口呆。拍攝地下瀑布這還是第一次,一心盡量靠近瀑布取景,最後弄到由髮絲到鞋身都沾滿了黃水黃土,而相機亦難以倖免,儘管如此,這倒是一次頗愉快的狼狽經歷。

佇立在漫天黃水霧霾裡的觀瀑人。

 在朱鎔基題字「壺口瀑布」豐碑下留個影。

       黃河的咆哮聲就在耳邊響個不停,多謝連續幾天傾瀉在華北數省的一場大暴雨,使壺口瀑布的水勢變得更為洶湧,就連當地導遊也說是他看到最大水流量的一次。滾滾黃河水流經至此,500餘米寬的洪流驟然被兩岸所束縛,上寬下窄,在50米的落差中翻騰傾湧,聲勢如同在巨大無比的壺中傾出,湍流急下直插深淵,如雷炸響之聲不絕,緊接著是團團水霧騰空而起,頓時為澎湃水域賦予了點迷離色彩。倘若此間有陽光來湊熱鬧,寬闊的水霧上空必然會架起一道彩虹!

平遙「隧道」返回明清

 
        選擇到平遙古鎮一遊、且住上一晚四合院式的旅店,是為了嘗試走進時光隧道,感受一下明清時期的生活環境。在臨汾的酒店洗淨了壺口瀑布沾上的泥漿後,翌日經近3小時的車程抵達平遙。天雖然仍下著小雨,卻無損行友拜會這座有2700年歷史古城的興致。

       這座古城始於西周,最初是周宣王大將駐軍之地。直到明初洪武三年重築擴修,把舊牆垣全面包磚;康熙四十三年築建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為壯觀。站在城門入口,倍感這古城牢固,四周被12米高的嚴實城牆保護著,城牆築有等距的觀敵樓與密集齊整的垛口,城樓上置有大砲。登樓眺望,四邊是瓦頂飛簷、古雅亭台與柳樹輕拂,感覺與紫禁城之巔無異。僱上電瓶車縱橫在大街窄巷,街道古舊的民居、店鋪、廟宇鱗次櫛比,周遭整潔樸實,清靜幽閒。城中人走路、幹活都不緊不慢,似是彷古節奏。司機解我疑惑:「這正是平遙城內人習慣了的生活節奏,也安於這種節奏。要不然,偶然也跑到城外去蒲一下、甚至豪一番。」

平遙古城的民居與大街。

12米高的青磚城牆,使平遙古城堅如磐石。

 

 

「日昇昌記」是我國銀行的雛形(招牌)。

平遙縣衙保存完好。

 

 

       到「日昇昌票號」與古鏢局、古縣衙一遊,是在平遙的指定動作。話說這票號是天下第一所銀號,是我國金融機構的雛形,且山西人善於營商譽滿全國亦由此而始,聽此票號的營商手法處處創新,業務不只擴充至多個省份,還活躍至海外,確實值得開開眼界。古鏢局只剩個遺址外殼,沒有太多的內涵。至於縣太爺的衙門,由辦案公堂到家宅到牢房都繞了一圈,最有印象的是親自感受一下審理刑事與民事訴訟這兩個截然不同氛圍的公堂。

攝於明初重修的青磚城牆與清康熙建起的大城樓之下,古韻悠悠。

登上縣衙樓頂眺望環境,有如站在紫禁城之巔。

下榻平遙四合院式的會館,室內全是傳統紅木家具。

 

 

五台山區白塔巍峨

  

五台山因多個皇帝到訪而升了身價 ,寺院房頂打破灰青瓦片的模式,特准鋪上黃燦燦的瓦片。

       
        位於山西省東北部的五台山,汽車由出平遙後行走了超過4小時才到達,它之所以著名,除了擁有「華北屋脊」的地勢高度與中外佛教勝地之外,更主要的是那些流傳已久的、說不完的文化歷史故事,最堂皇的當然是幾位清代皇帝先後駕臨,留下不少墨寶與傳說。下午抵埗後,我們遊訪了幾座名剎,當中,「顯通寺」的大殿開闊疏朗與楷書佛經;「菩薩頂」欣賞到不少皇帝御筆親題的碑與匾;地標建築「塔院寺」是高達56米的大白塔,須仰視方能觀其全貌;「碧山寺」建於北魏,是典型的漢傳佛教寺院……當太陽西沉後,霎時感到清涼無比,繼而是冰冷難耐。10月下旬何以寒氣迫人至此?此刻才記起五台山有「清涼山」之稱,全年平均是攝氏零下4度,最熱的7月平均只有10度。在大雪封山的冬季,海拔3061米的北台葉斗峰頂,氣溫長時間維持在零下30度或更低的氣溫。
       
        我們在山上酒店度過了一宵後,為了領略五台山的高寒,更為了飽覽五台群峰周邊的勝景,在司機的玉成下,一眾興奮地帶備最厚的禦寒大衣上車起程。汽車盤山而上,隔著玻璃窗,初時欣賞到碧綠的雜樹,亦偶有山花;隨著山勢攀高,只見到針狀葉的松林;及至行車個把小時後,樹木稀疏,葉子泛黃;到達峰頂時,地上僅見到短短的草甸。當我們身穿羽絨、雙腳踏在這2894米海拔的中台翠岩峰頂時,猛烈而刺骨的罡風從四面撲來,僅是7分鐘的瀏覽與拍攝時間,這「清涼山」的風頓感刻骨銘心,連手背也麻木了,趕快鑽回車廂裡去。

驅車至五台山之中台翠岩峰之巔,在近3000米海拔的高度上綜覽群山。

 

五台山56米高的巨型白塔之下,團員立此存照。

樓閣懸空傲然屹立  

懸空寺建築精緻,曲廊狹窄,僅供一人通過。

       
        汽車下山後一直向南,全速往大同市方向奔馳,約3小時後在應縣著名人文景點──懸空寺停了下來。懸空寺始建於1500年前北魏王朝後期,位於恆山翠屏峰的懸崖峭壁間,距峰頂90米,離地面60米,可謂上載危岩,下臨深谷,樓閣懸空,結構巧奇。這幢由5組高低大小不一的樓閣及兩段走廊組成的袖珍寺院,在峭壁的凹陷處以木結構築成,設計者更巧妙地避光、避風與避震,至使在千百年來飽經風雨與戰火的洗禮而不倒,教國際建築界稱奇。

懸空寺依山建於懸崖凹陷處,千五年來傲然屹立而不倒。

 

懸空寺距離地面高達60米,由5個大小不一的樓閣與兩段長廊組成。 

 

 

        寺內樓閣低矮,面積雖細小,三教(儒、道、佛)供奉的塑像卻一應俱全。偶爾探頭廊外,伸手便可觸及旁樓翹起的屋簷。扶手沒及腰高,曲廊、天窗及懸梯僅可供一人走動,身材高大與肥胖者更要百般遷就方可通過。是故,樓閣欄杆都被拿捏得光滑發亮,而上落的遊人也表現得斯文禮讓,十分文明。當我們繞寺一遍走出來時,格外感到古代建築智慧的非凡與奇特。
露天大佛宣傳大使  

       雲岡石窟座落於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帶著藝術朝聖的心態,站在第20窟前面空曠地坪上,瞻仰這尊名聞中外的露天大佛,面相豐圓寬肩挺胸,結跏趺坐,莊嚴碩健,名不虛傳。它是人們認知雲岡石窟以來就看到的招牌性造像,如今親睹,寧不動容?基於此窟前方泥土的坍塌,全像得以外露,雖飽受風吹日曬,卻成了石窟5萬群像的大使,亦是眾佛像造型藝術的代表作。細賞此像,不失渾厚與雄健的西域風格,具有北魏遊牧民族粗獷與純樸的特質,應是石窟早期作品。

        續看其他石窟的造像,出現了中期及後期風格迥異的造型,諸如釋迦牟尼與彌勒的塑像,相貌清秀,神態溫和,服飾呈現北魏流行的褻衣博帶,變得世俗化了。後期石窟以小龕為主,造型以「秀骨清像」為特徵,表情神采飄逸,有更多民族元素。令人遺憾的是,有好幾個主要石窟正在重修,不得其門而進。儘管這是在所難免的事,卻難掩失落之情。唯可自慰的是,如此瑰寶又焉可到此一遊?以後多來幾回自可逐一鑑賞齊全了。

這尊巨佛的石窟前方坍塌了,雖少了一層保護障,卻最為人所熟悉,成了雲岡石窟的大使。

 
       

(二) 人情篇

 
雨中漫讀千家姓      

       記得在壺口瀑布回臨汾(古稱平陽)的路程上,我們在堯廟廣場停留了個多小時。堯廟始建於西晉,是一座專門紀念堯、舜、禹先祖的廟宇。堯在4000年前定都平陽,形成中國最早的格局,平陽遂成為華夏文明最早的發祥地,素有華夏第一都之稱,亦稱堯都。據統計,每年有20萬人從海內外到來尋根祭祖。當我們踏足在堯廟前面寬敞的「堯都廣場」時,看到2001年建造的「堯都華表」與「千家姓紀念壁」。這尊高達21米的華表(比北京天安門廣場的還要高),寓意21世紀;柱身蟠曲著中華世紀龍,頂端的沖天吼,預示著中華民族的復興;底座有長城圖案和黃河壺口瀑布圖案,象徵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社稷永固。

       站在堯都,令我們倏然感慨萬千,不無尋根問祖的親切感。最令我們流連之地是立於廣場西側高6.6米、長100米的「千家姓紀念壁」,壁上鐫刻1566個姓氏,以傳統書法真、草、隸、篆四種字體雕刻。 大家連忙趨前尋找自家的姓氏,並認識一下這姓氏的4種書體寫法。當中以顏文浩校友表現得最為眉飛色舞,因他發現自己姓名3字均屬獨立姓氏,即「3個字都有人姓」;還有就是此紀念壁雕刻的書法乃屬顏(真卿)體字,令他自豪感油然驟生。有些校友一時還未找到自家的姓氏,就被旁人戲稱「冇人姓」。當發現也、涉、浪、家、假、賣等單字居然都屬於姓氏時,就一齊驚呼「乜都有人姓」! 更有趣的是發現華夏複姓原來多達80個,除在武俠小說裡看到的公孫/慕容/司馬/獨孤等姓氏之外,原來漆雕/屠羊/第五/太叔等亦是複姓的組合,真是大開眼界矣。我們一眾就如此「情投意合」地在這陰雨天徘徊在這百米長的紀念壁下,長時間地融洽交流與輕鬆談笑,此情此景就連當地導遊也驚奇我們有如此濃厚的興致。

堯都廣場中史的華表,比天安門的還要高,皆因建在華夏始祖地也

 

長達百米的「千家姓紀念壁」(局部)。

 華夏有史可證的80個複姓姓氏一目了然。

 

融洽關懷處處可見

 

       在這次山西團30多人中,當中不缺未有攜眷的「獨行俠」。但凡到達某個景點,「獨行俠」一輪忙碌的取景之後,都想在此美景中留下身影。每在此刻,同團的校友就會趨前主動提機為他們拍下留影照。儘管每次不是固定人選,但只要你是沒有同行者,其他團友就事必主動效勞,心照不宣。 而當中手握大機的攝影發燒友,更不時主動為大家擔綱選靚位、拍靚相的隨行攝影師角色。

       顏文浩校友宛如家裡的大哥那樣親切和藹,關心弟妹。活動每到某個階段,他都滿懷興致地預先選購當地的著名好酒,在晚飯時請大家淺嘗低酌,大大增添了熱鬧與歡樂氣氛。而強社有兩位校友是善醲梅酒能手,她倆不囿千里路遙,千方百計帶上數瓶自製佳釀隨行,並適時拿到餐桌上與眾分嘗,正好對抗入夜轉冷的天氣。

        在車廂度過的旅程,全團更表現得毫無拘束,談笑唱歌不在話下,使數小時的車程也感到很快度過。記得行程第7天的下午,在大同折返太原的長途車程中,黃昏時我們在導遊的引領下,一齊觀看距離路旁不遠山崗上的古長城(山西段) ,當清楚看到觀敵樓與垛口時,就興奮地爭相轉告;而手托「長火」的拍友,更一同隔著玻璃窗追拍「日落山西」的天邊紅霞,共同興奮與分享。如此種種,只有校友包團才能得到的旅行樂趣。
情如一家 長輩窩心
 

在堯都廣場的「千家姓紀念壁」前,6位為此行配備了大機的多名校友,試玩「三連拍」的功能做模特兒,一齊跳起來──結果,出現了青蛙跳、披頭散髮!堯帝要是看到如此「華夏子孫」,也不知所言了!

       健社一位校友在遊罷壺口瀑布後,她的相機記憶卡突然發生了故障,導致所拍圖像都全部消失了,失落之情可想而知。儘管大家都急忙為她獻策,但一時都無計可施。回港後,既有團友為她跟進記憶卡所拍相片的搶救工作,更多團友把有關她的影像及景點風光照片一一電郵給她。雖然原有相片最後都搶救無效,但她卻能集大成地失而復得,收到了一批綜合性的靚相,一樣開心也。

        在整個旅程快要結束時,七旬開外的鍾柏生校友曾主動在車上發表感言。他直言這次旅程深受感動,很不習慣地被大家照顧起來。指在參加「香港高齡教育工作者聯誼會」的旅行中,由於年齡比他大的人多的是,所以他往往擔任照顧別人的角色。但此行他感受到被照顧的窩心與溫暖,這不止在上下斜坡與石階時,同行左右的校友都提點著、依傍著,甚至攙扶著;又在景區主動替他拍單人照;更由於有幾天香港打風,有行友通過網絡向香港親友問及風暴消息時,同時接觸到貴姐(鍾太太),並向貴姐講述了行程及表達了問候,及後把貴姐的口訊轉告他知,請他不用掛心,盡情旅行云云。他說大家給予的關懷已超越了校友與師生關係,彼此親如一家人,這點令他十分動容。
 
景點可變 濃情永恆

       包團旅遊的好處此行能充分領略到,基於大家互相熟悉與了解,過程中不存爭拗,更無需防範,是故團中不少校友盼望校友會文娛部能再接再厲,今後多辦此類形式的旅遊線。誠然,文娛部的理事們為了籌劃這次旅程,由策劃專題路線、遴選承辦旅行社、宣傳動員報名等方面,事前做了大量繁雜、細緻的工作;在行程展開時,又需為突發事件作出很多修補的措施,為旅程的順行完成可謂勞心勞力、居功至偉。由此可知,要籌辦一次長線旅遊是多麼的不容易,主辦者不但要有能力,還必須要有魄力。

        然而,當中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憑著我們親如一家這濃得化不開的感情,行程縱然可以有千差萬別,唯我們數十年來所積澱的彼此關懷與了解, 無論到了地球哪一個角落,相信同樣也能充分流露出了解、融洽、親切、關懷的「家人」關係,這大抵就是局外人一時難以理解的「中華情育華誼」了!

(完)